信息分享欄 | ||||||
|
3.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怎么管?周小川提新要求 | |
伴隨著外匯增長,外匯儲備經營也常常受到外界質疑。 視覺中國 資料 盡管從4萬億美元的巔峰一路縮水,但面對依舊龐大的外匯儲備,中國央行對負責外匯儲備經營的中央外匯業(yè)務中心2016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:建設國際一流資產管理機構。 中國人民銀行(央行)行長周小川2015年12月31日在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(yè)務中心慰問時稱,2015年外匯儲備始終將風險防范放在首位,牢牢把握服務國家發(fā)展戰(zhàn)略大局,克服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挑戰(zhàn),圓滿完成了經營管理各項工作,在建設國際一流資產管理機構方向上邁出了新步伐,在支持實體經濟發(fā)展和國家重點戰(zhàn)略方面發(fā)揮了積極促進作用。 縱觀過去幾年時間周小川對國家外匯局的新年慰問表態(tài),“建設國際一流資產管理機構”是首度出現(xiàn)。 從2005年開始,中國的外匯儲備開始迅速增長。從2005年初的6236億美元到2014年6月底的39932億美元,中國也一躍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,巔峰時期擁有全世界外儲總量的三分之一。隨后,隨著人民幣貶值以及包括絲路基金等多種運用,外匯儲備在2015年11月減少至3.4萬億美元。 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2014年5月訪問非洲期間公開表示“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實際上是國家的一個沉重負擔”后,如何瘦身以及怎樣經營成為擺在央行和外匯局面前的一大難題。 而央行對外匯儲備經營的重視,從現(xiàn)任央行行長助理殷勇的升任就可見一斑。 2015年8月,現(xiàn)年45歲左右的殷勇升任行長助理,在升任央行行長助理前,殷勇掌舵的,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儲備管理司(中央外匯業(yè)務中心),后者負責著中國龐大的操作這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的經營管理。 在中國,可以運用龐大外匯儲備的有兩只手:中投公司和外匯局。 其中,旨在實現(xiàn)國家外匯資金多元化投資的中投公司,是國有獨資公司,中投在其下設的三個子公司中,中投國際承擔著中投公司的境外投資和管理業(yè)務,中投海外則是中投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業(yè)務平臺,而更為人熟知的中央?yún)R金則負責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(yè)進行股權投資。 而直接掌握外匯儲備的外匯局,則承擔著國家外匯儲備、黃金儲備和其他外匯資產經營管理的責任。 而這次被央行點名的中央外匯業(yè)務中心,即外匯局儲備管理司,主要負責研究提出國家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經營管理戰(zhàn)略、原則及政策建議,組織總體經營方案的擬訂和實施;監(jiān)督檢查委托儲備資產的經營狀況;研究擬訂其他外匯資產受托經營原則。 而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手中,目前有五個頗為神秘的駐外機構:被稱作四朵金花的華新公司、華安公司、華歐公司、華美公司,以及法蘭克福交易室。 有媒體報道稱,殷勇曾作為儲備司的明星交易員,在2001年至2002年在華新公司(辦公地區(qū)在新加坡)任總經理。 伴隨著外匯增長,外匯儲備經營也常常受到外界質疑。 外匯局總經濟師黃國波曾表示,相比巨額外匯儲備,國際金融市場容量較為有限,大規(guī)模投資面臨約束;國際金融危機頻繁發(fā)生,引發(fā)資產安全和價格風險;也存在政治、外交沖突引發(fā)資產凍結等極端風險。 事實上,不僅是中國,為確保減少資本外流和本幣貶值的影響,全球各大央行的外匯儲備在過去十幾年呈現(xiàn)爆炸性增長。各家央行也不再滿足于幫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——購買美國國債,在確保安全性的同時,也希望通過外匯儲備投資獲得更高的回報。 以新加坡為例,作為世界上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一,新加坡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轉變投資政策,將外匯儲備的投資對象從低回報的流動性資產,轉向長期、高回報的資產,并成立了成立專門的政府投資公司(GIC),專司外匯儲備的長期管理。 而同樣手握大量外匯儲備的部分亞洲國家,如韓國和馬來西亞,也都紛紛效仿新加坡的模式,建立本國的政府投資公司。
|
|